二零零八年五月十二日的四川大地震,造成超过八万人死、一千万人无家可归。地震一年过后,失去亲人、家园和工作的灾民,仍然承受着心理困扰,需要心理支持以重新投入生活。无国界医生现时继续在四川,为地震的受害者提供心理支持服务。
自去年十二月起,房屋重建的工作经已开始,但即使地震至今已一年,大部分人未见生活有很大改变。无国界医生驻四川的项目统筹塔玛拉.佩尔森(Tamara PIERSON)说︰「学校和医疗都是首要重建的,但要在一、两年内才完成。」她续说︰「大部分的灾民仍住在临时安置房屋,不知道何时才可以重建自己的楼房。虽然这情况将会持续,但整体基本居住条件如食水卫生设施、治安、电力设备、民用设施等都尚算稳定。」
随着地震一周年来临,人们都变得敏感,担心会有另一次的天灾。零八年九月,北川县大雨造成水灾,泥石流冲毁了擂鼓的临时安置房屋。今年雨季经已开始,人们都愈来愈担心雨水会否造成另一次水灾,再次出现同样情况。
无国界医生驻四川的心理项目经理艾莉卡.佩莉萨莉(Erica PELLIZZARI)表示,人们出现精神困扰,不单是因地震带来的创伤,还有因对前景持续感到焦虑。她说︰「人们在接受现实时都遇到困难,过去的经历不但以噩梦或回闪的方式出现,人们还会失眠、经常头痛,并常感到压力、持续焦虑,和觉得前景没有希望。」她续说︰「有些人因已失去一切,甚至会质疑自己的将来──『我应做甚么?』、『将来会发生甚么?』、『我可以重建我的房子吗?』我们在这里就是要帮助这些灾民,因他们都受着同样问题困扰。我相信地震的经历以及他们的实际环境,都是令部分个案出现心理困扰的原因。」
为应付灾民对心理支持的不断需要,无国界医生自零八年十一月至今,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危机干预中心合作,在北川县和绵竹市提供心理健康支持。该项目聘请了十位中国的心理工作志愿者,在无国界医生心理专家提供培训和持续督导之下,负责在绵竹和北川的八一帐篷学校、永兴板房、武都板房、竹林街板房和擂鼓板房这五个地点,开设诊症室,提供心理辅导。心理工作志愿者会进行家访,或在诊症室评估来访者情况,以了解他们是否需要接受心理支援护理。
佩莉萨莉说︰「我相信很多灾民仍需要心理支援。在心理工作志愿者评估的来访者当中,有接近一半都是需要跟进的病人。」她续说︰「最常见的症状是睡眠障碍,例如失眠、经常忧虑、担心有事发生、悲哀、容易哭、反复出现噩梦或回闪令伤痛经历重复,以及出现记忆或专注困难。 有时人们甚至会在事发一年后仍受困扰,因为他们无法靠自己改善情况。这些都是人们经历突如其来和灾难事件后,所出现的典型症状。从专业角度,大部分人经历天灾后会出现这些症状,而症状会逐步退减,但总有些受影响的人需要专门的心理支援,协助他们恢复精神健康。」
对于需要心理支援的人,心理工作志愿者会协助他们表达伤痛和接受自己的感受。透过这自我展示的过程,当事人可以接受自己的感受和现实情况,症状从而减退,他们也就可以重建新生活。
娄峻玮是在擂鼓的其中一位心理工作志愿者,他形容其中一位病人接受辅导后康复过来的情况时说︰「他在地震中失去妻子,来求诊之前,他每天凌晨一时才能入睡,清晨三时就醒来,每天只睡两个小时。他十分焦虑,对前景毫无头绪。他感到非常悲伤和沮丧,但无法表达内心感受,因他还有两个孩子,他要显得坚强。经过辅导后,他的态度变得积极,现于擂鼓做小生意,与孩子一起生活。」
地震发生前,心理支援在中国是较新的事物,能够提供临床心理护理的心理专家人数亦有限。在四川无国界医生工作的地方,无国界医生是唯一提供个别和小组心理护理的组织。佩莉萨莉表示,临床方法对于减低病人症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她说︰「对于出现症状的人来说,参与手工艺制作等社群活动,可以起正面作用,但始终未能触及问题核心。部分人是需要临床方法才能改善情况的。我们的项目正是一个具积极作用的例子,显示治疗有效及效果良好。」
截至零九年三月,无国界医生的工作队评估了超过六百五十人,跟进了大约三百名病人,并完成一千五百次心理辅导。无国界医生同时为项目内的十名内地心理工作志愿者提供培训和督导,协助他们处理病人,和确保护理质素。
无国界医生自去年五月开始,在四川地震灾区工作,现时有十三名本地工作人员和三名国际救援人员,负责提供心理支援。无国界医生亦由零三年至今,在广西南宁,提供艾滋病治疗服务。无国界医生自一九八九年开始在中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