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震中很多生还者不但失去家园及财物,更痛失亲人及朋友。不少人仍然处于地震可怕经历的惊骇中,明显需要心理支持。一支由四名心理专家和一名社工组成的队伍,正在彭州市的龙门山和绵竹市的汉旺工作,当地因地震而流离失所的居民,现时暂住临时安置房。
几天前,其中一位为生还者提供心理健康支持的心理专家Marlene Lee,跟我们分享了她在四川工作的经验。
问:四川地震后,你遇到的病人里有什么类型的精神问题?
答:我们看到他们有情绪、行为和认知的反应,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经历灾难的切身程度。例如,那些在地震中受重伤、家园被毁、逃生时没身无长物,以及痛失家人或朋友的灾民,他们会表现出无助、绝望、悲观、对未来的忧虑和对身体健康的担忧。而那些伤势相对轻微,家园和财产没有损毁,也没有失去家人或朋友的灾民,我们发现他们较多遇到的是由精神压力引起的问题,包括睡眠困难、食欲不振、反胃和头痛。也有很多人说他们会做噩梦、感到紧张、焦虑、容易受惊以及担心余震。
问:你可以举出一些地震后最严重心理反应的例子吗?
答:我想,作为一名心理专家,看到病人感到悲观和绝望,那分冲击是很大的。我记得在其中一个灾民安置区遇到一名一百零二岁的曾祖父。对一个活了一百零二岁,比曾孙都活得长命的老人来说,他的处境相当艰难。他在地震中幸存下来,却失去了几个儿女和所有的曾孙。他一直在哭。当他活到了那个年纪,他会怀疑自己的将来会给他带来些什么,他到底是怎样在这样的灾难中存活下来,因为套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一个「没用的一百零二岁老人家」,而他的曾孙和其它去世了的人一样,本应该有一个长远的未来。
问:在你所描述的两类型地震灾民中,你认为当中有没有最需要精神健康支持的群体呢?
答:大型灾难发生后,一般有几个脆弱的群体。很明显的一群就是幼童,特别是因地震变成孤儿、或是面对伤亡的儿童。另外就是长者,他们是容易被忽略的一群。第三类则是在地震中痛失挚爱的人,尤其是在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下,对子女因地震罹难或失踪的家长来说特别难受。除此以外,救援人员也是一个需要得到心理支持的群体。在四川,大量的救援人员参与搜索和营救工作,并为灾民提供医疗援助。他们要面对死亡和伤者,故需要得到实时及在长期的心理支持。
问:无国界医生开展了哪些工作来应对地震后的紧急需要?
答:地震后,我们做了很多不同方面的工作,所做的视乎地震后哪一个阶段而定。但我们主要的工作包括︰到医院或灾民安置区,进行精神健康需要的评估;为华西医院精神健康中心提供临床和研究咨询;为两家医院的地震伤者提供心理支持,并为医院的医疗人员提供基本的精神健康培训;我们也到小区进行外展活动,透过心理教育的形式,告知灾民经历地震后预期出现常见的反应,自助的方法去应付这些反应。
问:在你辅导伤者和灾民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哪些因素或行为有助他们去应付这次地震?
答:我所看到的最显著的,是强大的小区凝聚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一致,这不仅仅在家庭里,而且还在小区层面。你会听到村民们如何帮助同村的人,他们还对我们说:「你知道吗,我们现在的生活很困难,但我们还可以应付,其它村的人或许更需要你们的帮助。」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持的力量相当强大,紧密维系小区。因为小区支持对创伤后康复帮助很大,我想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将会是一个强大的保护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