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超过三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无国界医生工作人员为有需要的人提供援助,其中86%是在项目所在地聘请的当地员工。来自云南的潘渊是一名后勤人员,刚开始时受聘为当地员工,现在已是经验丰富的国际救援人员,他与我们分享他如何看当地员工的重要性,以及和他们共事的心得。
1998年,我首次参与无国界医生工作,为内地长江水灾的救援项目担任翻译及后勤人员。团队共有2名中国员工和3名国际救援人员,记得当我们去一些村镇勘察时,当地政府对于无国界医生缺乏认识,而国际人员也不够了解当地文化。因此我的角色是一道跨越文化的桥梁,促进双方的理解与沟通。我从那时开始意识到,即使国际人员可以带来物资和技能,但如果没有当地员工的支持,亦无法成事。
理解与尊重
与当地员工共事,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从当地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因此我在出发到每个项目前,会花时间大量阅读当地及项目的数据。在最初抵达时,我会仔细观察当地员工工作的方式和原因,而在作出任何决定和改变前,我会尽量询问当地同事的意见,而非立刻妄下结论。
尊重当地的文化也十分重要。比如在缅甸,当地同事即使觉得受到委屈或认为你做得不正确,也不会直接告诉你。这是因为缅甸人本身不善于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甚至认为大声说话也是一种不尊重。因此,我会选择在一些非正式场合,比如在聚会活动时,才与他们交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十分注重培训当地员工,而不仅仅吩咐他们做事,因为我认为这是国际人员可以带给当地的最大附加价值。
在缅甸时,有一次我的两个助手来找我,说他们遇上问题,我没有马上提出答案,反而鼓励他们自己建议解决方案,讨论方案是否可行。于是他们慢慢建立起自信,学会独当一面,目光也变得更长远。
我亦常与他们聊天,听听他们未来的打算,并提供一些建议。更令我自豪的是,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比如我在孟加拉国招募的一个年轻助手,几年后已成为乌兹别克一个项目的后勤负责人员。
来自云南昆明的潘渊是第一位来自中国的国际救援人员,他于1998年起先后在中国、苏丹、孟加拉国、塞拉利昂、乌兹别克、缅甸等参加救援任务,起初为后勤人员,后来担任后勤统筹工作。他自2008年起为无国界医生(香港)董事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