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来,无国界医生都是缅甸主要的提供艾滋病治疗的机构之一,现已经将其在仰光的艾滋病项目全面移交给卫生和体育部(MOHS)下属的国家艾滋病项目(NAP)。
 
无国界医生自1992年开始在缅甸工作至今,也是首个进入缅甸的国际非政府组织。1994年,无国界医生开始在仰光进行艾滋病的护理和健康教育,提供性传播疾病的筛查和治疗。2002年,无国界医生成为该国首家提供抗艾滋病毒治疗(ARV)的机构,并长期运作缅甸最大的艾滋病治疗项目。无国界医生在仰光的永盛(Insein)诊所和打基达(Thakata)诊所共治疗了17,000多名患者,其中许多人从该国其他地方前来接受治疗。无国界医生于永盛的诊所在2019年6月关闭,打基达诊所则在2020年6月底关闭,分批将艾滋病治疗的工作交回缅甸当局。
 
现时缅甸的国家艾滋病项目有能力为艾滋病感染者提供抗病毒治疗,令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交接成为可能。在敬业的工作人员的持续努力下,无国界医生为国家艾滋病项目的分散治疗点进程作出了显著贡献。近年来,随着国家艾滋病项目、国家结核病项目的能力提升,病人被转入国家艾滋病项目下离病人家更近的诊所。这种将病人分散到各地治疗点的护理模式,对于确保患者能够获得并坚持治疗起了重要作用。
 
曾在打基达诊所担任同伴互助小组事务员的Zarni Aung说:“在无国界医生来到这里,开始为艾滋病感染者提供治疗之前,感染者的生活很艰难,不被视为社会的一员。家庭也拒绝他们,不能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去茶馆也免不了被骚扰,有时甚至被攻击。在诊所里,我们不仅得到了药物,也得到了作为人的尊严。”
 
诊所经理Soe Yadanar在无国界医生艾滋病项目上工作了20年,她认为无国界医生以人为中心的工作方式,是这些诊所的特别之处:“那些因病得太重而无法领取药物的患者,会通过我们的家庭护理模式,在家中接受药物和其他物品支援,例如卫生用品和食品供应。”
 
艾滋病患者还接受结核病、耐多药结核病、肺炎、丙型肝炎和脑膜炎等机会性感染的治疗,所有这些治疗都在同一间诊所进行。这样的综合护理使患者更容易坚持治疗,进而有助于防止艾滋病毒和其他疾病的传播。无国界医生将继续推动其他艾滋病护理提供方也应用这种综合护理。
 
无国界医生也是缅甸第一个将心理社会支援活动纳入到艾滋病治疗中的组织,并主张在国家艾滋病项目的护理模式中也加入心理社会支援。患者在诊断前和诊断后会接受个人和团体咨询服务,而同伴互助小组会议则为艾滋病/结核病患者提供了安全的空间,使他们能够与其他患者建立联系、相互支持联动。U Tint Tun是在无国界医生项目接受护理长达15年的艾滋病患者,他说:“确诊的时候,我只想死。工作人员的鼓励改变了我的想法,我感到了真正的温暖。”
 
虽然无国界医生诊所现在已经关闭,但同伴互助小组的成功,令病人们自发地组建了独立的小组,继续互相支持。Zarni Aung说:“心理社会支援活动帮助许多患者重获精神力量,去相信自己,相互支持,成为各自社区中积极且自豪的一员。”
 
Ko Kyaw-Soe-Oo是打基达诊所的最后一名病人。他是名出租车司机,从2011年起接受无国界医生的治疗。他说:“诊所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像是我的家人,他们是我生命的救星,我将永远感激他们。”
 
无国界医生与缅甸国家艾滋病项目合作,并将继续以增加分散治疗点的方式来推行标准化。我们在该国其他地区,包括掸邦(Shan)、克钦邦(Kachin)和若开邦(Rakhine)、那伽(Naga)自治区和德林达依(Tanintharyi)的项目如常运作,同时也在将项目上的艾滋病患者移交给国家艾滋病项目。分散治疗点的进程计划于2023年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