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在2010年发生地震,三年过后医疗系统仍然毁坏不堪。无国界医生继续管理当地四所医院(用以取代2010年1月12日地震后随即设立的临时医疗设施)。全靠这些设施,数以万计的海地人得以受惠,获得免费和高质素的护理。不过,在可见的将来,海地有关部门似乎不会接手无国界医生的工作。

无国界医生驻海地项目总管阿尔南(Joan ARNAN)说:「震后的重建过程太过缓慢。这是由于海地公共机构无能、捐助团体没有履行承诺,以及政府和国际社会未能订明重建的优次。」地震后,灾区内大部分医院不是完全倒塌,就是被严重损毁。

霍乱疫情是2010年另一个冲击海地的灾难。当地对疫情的应对不足,反映医疗系统的恢复出现延误。自那时开始,海地经历多次霍乱爆发。2012年,无国界医生在太子港(Port-au-Prince)和莱奥甘(Léogâne)的霍乱治疗中心接收了超过22,900名霍乱病人。去年秋天,飓风艾萨克和桑迪吹袭海地,降雨导致明渠的污水溢出,散播霍乱弧菌,使个案有所增加。虽然最近个案数目下降,但截至2012年底,无国界医生每星期仍治疗超过500宗个案。

阿尔南解释说:「这里大部分人都难以获得饮用水和适当的卫生设施,但霍乱治疗尚未完全整合到仅有的公共卫生设施当中。」举例而言,在距离太子港约30公里的莱奥甘,已有几个对抗疫情的人道组织因缺乏资金而撤出。自那时起,无国界医生治疗中心接收的病人数目开始增加。太子港也面对同样的情况。无国界医生在德尔马斯(Delmas)和卡勒富尔(Carrefour)的霍乱治疗中心,是病人求医的仅有选择。随着其它组织离开,无国界医生遭遇到的直接结果是病人数目增加而非减少。

莱奥甘是最接近地震震央的城市,受到地震大规模破坏,现时则成为一个巨型工地。大部分生还者已被重新安置。然而,无国界医生的医院仍是区内唯一可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全天候免费护理的设施。

无国界医生在地震后不久便到达莱奥甘,并搭建了一所帐幕医院来医治地震生还者。2010年9月,一座由集装箱建成的医院正式成立,来取代帐幕医院。除了妇产科护理外,医院亦治疗紧急医疗个案,并设有一个外科部。这里进行的外科手术大部分是剖腹分娩,以及交通意外伤者。为孕妇及五岁以下儿童进行的门诊诊症,则在另一座大楼进行。

虽然无国界医生的目标,是将这些工作移交予莱奥甘的公共卫生部门,但医院病人数目正在增加。有些病人更是来自太子港,意味着即使在首都,医疗护理亦不足够。医院每月的分娩个案平均有600个,高峰时期更超过800个。其它医疗设施经常将个案转介到无国界医生的医院,由简单的分娩个案到需要剖腹分娩的复杂个案不等,因此手术室需要每天24小时运作。

阿尔南说:「医院填补了一个在地震前已出现的缺口。在2010年1月12日之前,大部分海地人都无法获得医疗护理,或许是他们所需的服务根本不存在,或是他们根本负担不起。我们为应对地震而展开救援,原意是逗留至重建完成,再让公共卫生设施接手我们的工作。不幸地,三年过后,一切几乎没有任何改变,人们仍然难以获得医疗护理。」

无国界医生在海地的项目概况
1991年,无国界医生于海地展开首个项目,在自然灾害和其它灾难进行紧急救援。

在2010年1月地震后的10个月,无国界医生队伍治疗了35.8万名病人,进行16,570次手术,协助15,100宗分娩。无国界医生在2010年就海地紧急救援项目所筹集的1.55亿美元当中,超过80%用于这段期间。

自2010年10月底以来,无国界医生应对霍乱爆发,一年内治疗了17万名病人,涉及款项约4500万美元。

目前,无国界医生仍在灾区管理四间医院,包括在2011年4月于德尔马斯开设、设有110张病床的妇科紧急转介中心;在2011年5月于邻近太阳城(Cité Soleil)贫民窟的德鲁拉德(Drouilland)开设、拥有130张病床的创伤医院;在2012年2月于泰巴尔(Tabarre)工业园设立、有110张病床的外科中心「Nap Kenbe」(克里奥尔语,意即「希望」);以及设有160张病床的莱奥甘医院。

四间医院在2012年合共接收了约3万名病人。无国界医生在太子港和莱奥甘的专科治疗中心,治疗了近2.3万宗霍乱个案。

无国界医生目前在海地聘请近2,500人,95%为海地人。人力资源占全年预算5,000万美元约一半。

图辑︰海地大地震后三年──应对莱奥甘的紧急医疗需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