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8 |
“有时候我们只想死去。我们不能走动,不能离开,也无法捕鱼。我们只希望可以捕鱼。”──缅甸若开邦(Rakhine)弥蓬镇(Myebon)居民
若开邦爆发致命的族群冲突,至今已近一年,无国界医生表示,流离失所者营地的居住条件恶劣,加上居民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以及若开邦社群和回教社群之间持续隔离,都正严重影响人们获得医疗护理的机会。
约14万人现时仍住在临时营地。根据官方估计,大部分流离失所者属于回教的少数族群,一般被称为“罗兴亚人”。他们是无国籍的一个少数族群,不获缅甸政府承认为国民。
暴力的直接受害者以及数以万计留在家中的人,几乎完全被隔绝,难以前往医疗设施、市集、他们的农地,得不到粮食,有些甚至连清洁饮用水也没有。
4-9 |
全球每天有600名儿童和4,000名成人,死于艾滋病这种可治疗和控制的疾病。抗击艾滋病至今已经数十年,但仍有很多工作急需进行,以停止人们不必要地死亡。虽然现时已有格价大多能负担又而有效的药物、工具和护理模式,但每年仍有170万人死于这种疾病,这是能够接受的情况吗?我并不苟同。
欧盟在本周二和周三(4月9日至10日),于布鲁塞尔举行会议,讨论为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的全球基金增拨资金。这个基金是对抗这些疾病的主要资助机制。在这次准备会议当中,全球基金将向包括欧盟在内的捐助者,提出其未来3年的资源需要。数以百万计等候赖以续命治疗的艾滋病感染者,实在需要全球基金提出符合目前情况迫切性的计划。
作为会议的主办方,欧盟必须成为抗击艾滋病的真正领导者,并推动全球基金在扩大和维持病人接受护理的工作上更加进取。但事实上,无国界医生观察到令人忧虑的情况,显示远大目标并未付诸实行。
2-14 |
阿富汗
1月26日,阿富汗北部昆都士省发生炸弹爆炸,无国界医生的外科医院接收了22名伤者。除了昆都士省之外,无国界医生亦于赫尔曼德省和霍斯特省工作。刚果民主共和国
由去年12月26日至今年1月19日,无国界医生队伍在南基伍省的布亚基里地区,为65,082名6个月至15岁的儿童接种麻疹疫苗。
在加丹加省(Katanga),政府军和武装组织马伊马伊(Mai-Mai)之间的紧张局势升级,无国界医生呼吁各方应避免伤及数千名逃到周边丛林的平民。马里
军事行动在马里北部展开一个月后,无国界医生继续在莫普提、加奥、安山高、孔纳、顿察和通布图工作,为伤病者提供救命的治疗和紧急外科服务。无国界医生亦在邻国布基纳法索、毛利塔尼亚和尼日尔为马里难民提供护理。缅甸
2-7 | 无国界医生呼吁为脆弱的社群和被威胁的员工提供更大保障
缅甸(Myanmar)若开邦(Rakhine)爆发致命的族群冲突8个月过后,数以万计的民众仍未能获得急需的医疗护理。无国界医生呼吁政府当局和社群领袖,确保若开邦所有人民能在不受暴力恐惧、虐待和骚扰地过活,以及使各个人道救援组织能为那些最急需援助的人提供援助。
各个社群以往一直毗邻相处,甚至混居在一起,但自去年6月和10月爆发暴力冲突过后,他们彼此关系仍然十分割裂。数以千计的人丧失家园,仍然住在临时帐篷里,无法获得医疗护理、清洁饮用水和基本所需。根据官方估计,大部分流离失所者是信奉穆斯林的少数民族,他们一般被称为罗兴亚人(Rohingya)。
无国界医生总干事凯恒金(Arjan HEHENKAMP)说:「无国界医生发现,在稻田里和其它狭长、拥挤土地上搭起临时帐篷栖身的人,他们的医疗需要最大。」他续说︰「局势持续不安全,加上在若开邦上一个活跃的小社群不断作出威胁和恐吓,严重影响了我们提供救命医疗护理的能力。」
流离失所人民向无国界医生诉说营内生活有多困难。
11-30 | 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与去年一致,同为“行动起来,向 “零” 艾滋迈进——零感染、零歧视、零死亡”。同样的,这口号后依疑云笼罩:“这目标是否太宏大了?”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最新报告[1]带出鼓舞人心的消息,在2001年至2011年间,在25个中、低收入国家——其中超过一半在最受艾滋病疫情影响的非洲,艾滋病新发感染率已经成功减少了一半。非洲在过去的六年里将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减少了三分之一。
报告也显示,仅在过去的24个月,全球接受赖以救命的抗艾滋病病毒(ARV)治疗的人数增加了63%,这是此前需耗十年之力才能获得的成果。
尽管成就如此显着,在目前宣告疫病终结恐怕仍为时尚早。战斗远未完结。尽管目前已有800万人接受抗艾滋病病毒治疗,仍有700万人未能获得赖以救命的治疗。随着世界卫生组织(WHO)预计于2013年颁布的新指引,将最新的“治疗即预防”的科研成果包括其中(研究表明,用来拯救生命并且使人保持健康的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可以有效防止感染者将艾滋病病毒传给性伙伴以及通过母婴传播传给婴儿。),这个治疗缺口将再次扩大。预期需要接受抗艾滋病病毒的目标人群将扩大到2300万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