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埃博拉治疗中心内,医疗团队主要在分流站丶疑似个案区和确诊个案区内工作。我因有急症分流的经验,所以顺理成章地被调派到分流站。分流站是整个治疗中心的最前缐,主要工作就像查案一样,在众多的求诊者当中分辨出谁是疑似个案,好使能给予即时的隔离及检查,更断绝其他人受其感染的可能性。 我的团队会藉着求诊者的病况,生命表徵以及由求诊者或其家属所提供的接触史丶居住地丶住院纪录及职业等资料,去判断求诊者受感染的风险,以及有否需要接收入疑似个案区内作抽血化验。
朋友问:“今次是甚么项目?”我答:“埃博拉。”朋友再问:“甚么?埃博拉?!你说笑吧!”我再答:“没有说笑,是西非利比里亚的埃博拉项目。”接着,大家就会静默了数秒........朋友打破了沉默的道:“死亡率最高可达九成,你可要多加小心。”我答:“我会。”以上的情景,在我出发到利比里亚前经常发生。我很感谢所有关心我的朋友。
2013年11月28日,航机在寒冷的秋夜降落到顿涅茨克(Donetsk)国际机场。从伊斯坦布尔上机到来的人当中,我显得很奇怪,他们说的语言对我而言十分陌生,后来证明了语言不通为我的工作造成了一些阻碍。顿涅茨克被称为“玫瑰之都",是乌克兰的工业城市,于1869年由威尔士商创立。城市位于顿涅茨克州中央,卡利米鸟斯河,也是专业球会顿涅茨克矿工(Shakthtar Donetsk)的主场。
从小就喜欢中秋节,所以早已预备了月饼、蜡烛、还有可爱的兔子灯笼,准备跟同事应一应节。我的同事来自欧洲丶北美洲和非洲,大都不太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也可籍此机会弘扬一下中国文化。当聊到中秋节有句说话叫作人月两团圆的时候,大家都有些感慨。对,我们都是一班离开自己熟悉家园,离开家人,去到一个陌生的国度作前线救援的人。在救援过程中,结果很多时都未能尽如人意。当遇上沮丧气馁的时候,人在外地,说不想家的温暖,是骗人的吧!我还记得当同事和他两个女儿作视像对话时,他那嘴角所含的笑意。
© Akin  Chan
那位因触电而失去双臂的十二岁男孩(我称他为“小天使",折翼天使!),经过多次的伤口护理手术,最后我们终于成功替他进行了皮肤移植手术。 睡在他对面的病床,是另外一位只有十岁但已经很会下厨的男孩(故此就称他为“小厨神"吧!)。他比“小天使"更早被送到我们的医院。他家住在巴基斯坦接壤阿富汗的地区,是一处满布战火之地。意外发生时,他正拖着家中的山羊到旷野游玩。不幸地,山羊踏中了早早埋下的地雷。他的左手至前臂被炸得皮开肉绽。
作为项目里,甚至是整个地区,唯一的外科医生,当我开始工作后,就需要24/7候召。24/7是指一天24小时,一星期7天,即代表我在项目时,所有时间都是候召。接替我的外科医生到达时,我在博桑戈阿过了75天,连续候召了1,800小时。 每个候召的人都知道,你要比平常更为警觉。无线电对讲机的声音或医院内的任何话语,你都要警觉,并会有「是否找我?」的感觉。所以要在前线入睡是困难的,更不要提非洲的高温和附近的噪音。
© Chiu Cheuk Pong
“轰"急诊室外突然传来一声巨响,半分钟后已有人报讯,说是交通意外,离医院非常近,还来不及准备,伤者已到了。 一个男伤者在数位亲友的参扶下,蹒跚的走到床边,血流披面。同事熟练的替病人接上氧气,开通静脉输液。数分钟后,病人意识下降并伴随抽搐及大量吐血。
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我们作为后勤人员,可以在一天之内以帐篷和简单的物资建好几个病房。当然这不代表我们每天都在建病房,至少在我现时的任务当中,由于不是紧急项目,而我们在这个国家的工作有更长远的目标,所以建病房不是我们每天的工作。 我们在2004年离开了这里,2009年又回到这里工作。很高兴我们正向更多人提供更好、更多元化的医疗援助。我们现时在阿富汗有4个主要项目,分别位于4个不同的地方:喀布尔、昆都士、霍斯特和赫尔曼德,而我们的医院包括创伤中心、妇产科医院,还有地区和省级医院。
© Akin Chan
充满着非一般挑战的一周。 每天,都有不同的枪伤员者被送往我们的医院。 有脑部中枪但仍能清晰交谈的女子。有头部中枪但幸运地,子弹只射穿头皮而没有穿透头骨的男子。有被军人因误会而开枪打穿肺部的女子。同时还有另一位被多发子弹打中腹部及腿部的妇人。有被流弹击中,引致肝脏破裂的小童。

页面